“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新时代大学生奋发向上,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助力乡村振兴。红色精神是在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精神。我们学习红色精神,重温中国史,深切感受先烈的英雄事迹,不禁感叹今日之和平、幸福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开拓我们的视野,提高认知,时刻进行自我反思,自觉承担使命,传承红色中国精神,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民族团结红旅小分队成员在老师项紫葳的指导下,分别深入各自的家乡贵州省遵义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两地展开乡村振兴助力活动。为了能更好地学习红色精神,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队长王良攀前往了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红军长征精神。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红军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纠正了错误领导,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深入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后,队长王良攀随即前往了中国傩城(位于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傩城在旅游景点建设上,主打少数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仡佬水龙节”的举办,让游客深入体验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单日接待游客2万余人。水龙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由于该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采取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质量。当日,队长王良攀采访了三幺台饭店(仡佬族特色文化饮食)的负责人陈经理,在采访中了解到三幺台文化的来源及含义,同时观看了仡佬族人的特色节目表演——傩戏,傩戏在戏剧和表演、娱人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是中国道教文化和巫傩文化结合的典范,傩戏折射出了仡佬族人的生活习性和宗教信仰,是仡佬文化和贵州巫傩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了解和学习仡佬族文化后,队长王良攀便投入到当地旅游活动的志愿服务中,为外来游客讲解仡佬族文化,提供便利服务,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为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和助力振兴乡村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此同时,成员施永涛回到自己的家乡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木坝村,了解学习家乡的壮族文化。采访村委会主任并了解了本村是如何贯彻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在了解壮族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壮族人的勤劳和热情,仔细观看和学习壮族人的织锦技艺,并在织锦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壮族织锦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是壮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织锦主要是用棉线或丝线编制而成的精美工艺品,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充满民族特色风情,一些精通织锦技艺的老人,凭借高超的织锦技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进行采访时,村委会主任回说道:乡村振兴不可怠慢,木坝村在林业方面有着人工种植的4000多亩八角(茴香)林,渔业有人工饲养和郎恒河的生态鱼,农产品有糍粑、五花米等,乡村生态环境宜居、村内水电基础设施完善、医疗水平提高。在脱贫攻坚战中,脱贫率达到98%。对此,成员施永涛向村委会主任关于如何将木坝村的特色与织锦技艺更有效地带入市场给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录制织锦师纺织过程的短视频,采取一边纺织一边歌唱壮族特色歌谣的形式,加强宣传,提高织锦知名度。②在网上开售网店,面向广大顾客,进行个性化产品定制,扩大销售量。③将八角、糍粑、五花米等农产品通过直播卖货的形式出售给有需要的顾客。村委会主任在听取建议认真思考后,便组织召开会议商讨,着手制定方案。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木坝村将会有着不一样的变化。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定信仰与理想,传承红色基因,这是我们每个大学生该有的品质和精神;作为青年人,积极投身祖国建设,民族团结,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作为中华民族的接班人,响应祖国的号召,推动乡村振兴、民族振兴,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